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zt我周围的女性朋友有很多都是在九十年代初中期来到美国的,勤奋上进, 乐观自信,是豪杰,是楷模, 听起来又具有传奇色彩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我周围的女性朋友有很多都是在九十年代初中期来到美国的,勤奋上进, 乐观自信,是豪杰,是楷模, 听起来又具有传奇色彩   
ycm

警告次数: 1



头衔: 海归少将

头衔: 海归少将
声望: 讲师

加入时间: 2005/10/07
文章: 616

海归分: 268532





文章标题: zt我周围的女性朋友有很多都是在九十年代初中期来到美国的,勤奋上进, 乐观自信,是豪杰,是楷模, 听起来又具有传奇色彩 (1488 reads)      时间: 2007-1-14 周日, 07:06   

作者:ycm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北美职业女同胞的慨叹:做海外女人辛苦!





她永远地走了, 走得那么突然, 走得令人心碎! 我怎么也不能相信,就在两, 三个多月以前,我们还面对面坐在一起听讲座,她看起来健康,快乐。得知她病重的消息,我感到震惊,还没有来得及做任何表示,她竟然就匆匆地离开了。她虽然不是我最亲近的朋友,但是我们也相识了数年。她给人的印象是勤奋上进, 乐观自信,在众多认识她的女性的心目中,她是豪杰,是楷模。她的故事都是真实的, 但让人听起来又具有传奇色彩。

  
和千千万万有理想,有抱负的学子一样,她在不惑之年来到美国,不幸的是,来后不久她就患了癌症,自此之后十年间,她忍受着化疗带来的巨大痛苦,顽强地与疾病搏斗,相继拿到了硕士学位, 博士学位,并且在毕业之后找到了工作。前几年我一度 为工作苦恼过,还曾经给她打过电话,交谈当中我听出了她对生活有了一种不同的态度,那不是悲观,而是在经历了一番拼搏,又品尝过成功喜悦之后的大彻大悟,她好像有些累了,但她的话仍然对我有所启迪。

  这十年当中, 在她先生及亲人的精心照料下,最主要的还是靠她坚强的意志和信仰, 她的身体奇迹般地恢复过,而且恢复得像健康人一样。大家都为她高兴。然而命运之神是那么不公平,在她新生活刚刚起步的时候,却又这样残酷地将她从亲人朋友身边夺走。

  中年早逝的例子我曾经读到听到过不少,但是当这种事情真的发生在自己所熟悉的人身上, 我一时还是无法接受。人到中年,尤其是女人到了中年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也一直无法理解,直到今天自己也步入了这个阶段, 才似乎有所领悟。

  朋友走了, 痛定思痛, 我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近几年来的生活轨迹, 不禁要发出这样的感叹: 做女人十分辛苦, 做一个兼顾家庭和事业的女人是百倍的辛苦, 而要在异国他乡做一个家庭事业两不误的女人则是要付出千倍万倍的辛苦! 美国,这个既被称作天堂又被称作地狱的国度,这些年来不知吸引了多少海外学子来此寻梦。

  我周围的女性朋友有很多都是在九十年代初中期来到美国的,她们当中有些是以学生身份而来,更多的则是以学生家属的身份来陪读,我属于后者。 我们虽然来自国内不同的省市, 但是有一点大家是相同的,那就是每个人在国内都是有知识有学历的职业女性。

  来美国之前,我对这个国家了解甚少,只听说在那里人们会有更多的选择,有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重要的是一定要能吃苦,肯吃苦。做好了吃苦的思想准备,大大小小的行李箱里塞满了锅碗瓢盆,被褥, 常用药,够若干年穿的衣服, 针头线脑, 孩子的玩具,中文书籍,等等,等等。心里安慰着自己:漂洋过海,背井离乡不是像过去那样穷得去逃荒要饭,而是去求学,去镀金,去为祖辈脸上增光添彩。但这毕竟不是出差小别,与亲人朋友一分手,还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再见,临行前免不了要挥洒热泪。

  初到美国的感受只能用“ 失落” 两个字来概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踏着前辈姐妹们的足迹,忍辱负重般地打工,废寝忘食地上学,锲而不舍地找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离开狭小的学生公寓住上了自己的楼房,卖掉了二手车开上了新车,但是还是越走越觉着不满足,越走越找不到梦在哪里。

  母亲第一次来美探亲,我们母女二人见面抱头痛哭,我的泪水里自然是包含了思念, 而母亲的 泪水里除了思念之外,更多的则是伤心。她难以想象,几年之后见到的日思梦想的女儿竟然会是如此模样:衣发不整, 面容憔悴,形如乞丐!我相信我不是唯一让母亲伤心的女儿。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但是有多少本应是风韵卓姿的同伴在海外拼搏的同时,她们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女人,忘记了女人要天天修饰打扮保养自己,她们不但要不断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心里还要牵挂着先生,孩子。日复一日,过度的操劳让她们一个个脸上过早地爬上了皱纹,变成了连自己亲人都不敢相认的黄脸婆。

  听说前几年国内的人曾经给回国探亲访友的留学生编了这样的顺口溜: “说话洋气, 穿着土气, 花钱小气。” 这种评价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刻薄。实际上国人只看到了我们的外表,他们永远无法了解我们的真实生活,更无法体会到我们内心的感受。

  母亲三次来美国探亲,她曾经不无伤感地说过我改变了许多,她说我脾气变大了,动辄大发雷霆;还说我心胸变得狭窄了,遇事沉不住气,有太多的担心。在她老人家心目中,我应该永远是那个性情温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乖女儿。我不想让母亲失望,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她说得有道理,只得无奈地告诉她,是美国的生活环境及各种各样的压力改变了我。

  人无论是何种族,是何种肤色,无论来自哪里,为人的基本欲望和需求应该是一样的。但是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美国人那样想休假就休假,并要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人: “我要有自己的生活。”?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像美国人那样为了个人的兴趣爱好而选择工作,而是为了高薪,为了工作而工作?在中国,带病坚持工作会被人尊敬,而在美国,带病上班会被人看作精神不正常。 “我” 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

  我有一位美国朋友,她既聪明又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在选择工作方面她丝毫不愿意迁就自己,用她的话说,她宁愿忍受贫穷,也决不肯容忍老板对她吆三喝四。我们为什么却能够委曲求全,甚至忍辱负重?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在这里没有生命的根基,即便薪水再高,也不会有安全感,中国人聪明勤奋, 不怕吃苦,怕的是失去工作,没有了工作,就没有了一切!

  美国自称是一个机会均等的社会,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不平等,种族歧视的现象随处可见。我的同事大多是白人,闲聊时,我常常会听到她们在选择家庭医生,购物,及评论他人处事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偏见。谈到忘情之时,有人甚至会撕破友善的面具,直截了当,指名道姓地对异族同事评头品足,更不用说侵犯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和他们抢饭碗了。

  美国经济不稳定,赶到萧条时期,每个人都会提心掉胆,惟恐裁员的恶运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为了保证家庭生活的相对稳定,有很多中国家庭夫妻双方都出去工作,有的甚至是因为工作而长期两地分居。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讲,往往是女方承担了既要挣钱,又要照顾孩子家庭的双重担子,而要兼顾两者,实在是太难了!

  记得六,七年前看过一部台湾电影,片名叫“女人四十”。当时看过之后,只觉得情节婆婆妈妈,乱糟糟地理不出头绪,如今回味起来,感觉它应该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片子。主人公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妇女,她曾经是所在公司的一位优秀职员,技术很过硬,后来因为要照顾患痴呆症的公公不得不经常请假,迟到早退,天长日久,她的技术渐渐落后了,公司也不再重用她,她非常伤心。但是她的耐心和善良却赢得了公公的信赖,老人不认识家里的任何人,只认儿媳妇。我想这部影片主要歌颂的是亲情,是人性美。

  恰恰相反, 国内拍的“人到中年” 则主要赞美的是女主人公是如何为了工作而鞠躬尽瘁,因而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忽视了亲情, 忽视了自己的家庭生活。

  尽管两部影片所展现的侧重点不同,但它们所讲的都是四十岁左右既有事业,又有家庭的女人的故事。如果有人想再拍有关中年女性生活事业的电影的话,他们应该把镜头对向海外,因为那里的女性能提供更完整,更丰富,更感人的题材。

  “既来之, 则安之”, “入乡随俗”,我常常会用这两句话来安慰自己,毕竟最初是我们选择了美国,而并非美国选择了我们。逝去的永远逝去,活着的人还要勇敢地活着。尤其是人到中年的女士们,无论以前吃过多少苦,无论今后的生活有多艰难,如果我们还想要在这块土地上继续生活下去,就应该无怨无悔。女人四十是操劳的年龄,同时也是不惑的年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要更加珍惜生命,为健康而常怀感恩之心;我们要生活得潇洒,心胸坦荡,不再有众多的担忧烦心;我们要好好守住现有的一切,高高兴兴地去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满怀爱意地享受家庭亲情。

  女人 四十, 请多珍重!

偶然看到某网站首页,那位“研究哲学家”的家周国平先生写的一篇,女人不宜搞哲学,不禁莞尔。

  想周先生孜孜以求,希图人称他一句哲学家,问题是半生著述,一无自己哲学体系,二无可以拿得出手的象样文字,声称研究哲学,出的几本书却只有心情随笔,贩卖一些人云亦云的生活感悟与心灵鸡汤,一直为自己未能评上哲学博导而耿耿于怀••••••虽然对中国的学术考证制度不敢恭维,至少在这件事上说明,混口粥喝,蒙一蒙外行还是容易,在业内,多少要有些说得过去的遮羞布,才好让你冠上这博导之衔•••••要是实在这点子底线都够不上,不好怪同行不给面子嘹。

  
事实上,记得他自述中曾道,自己因为半夜接某仰慕女学生的电话,将怀孕的妻子气到沙发上去独自睡,从而着凉生病,女儿出生即患病,终不幸夭折。夫妻后来亦离异。周先生对此事做了忏悔,其中也声讨了妻子的任性••••••但总的来说,我还是留下了一个印象:此人搞哲学不行,搞女人倒很积极。而后来不幸读到过的他的文字,无一不是在一次又一次地强化这一印象,直至这次撞上的博文:女人不宜搞哲学。看他那轻薄口吻:我爱女人,我也爱哲学。爱哲学的女人则费脑子,费脑子的女人则不美,想来周先生对于女人的最高评价就是胸大无脑了。然而,这世界,不是一个“研究哲学家”的家所能高度概括的,这世界上的女人,不仅有胸,更且有脑,只是搞到这样的女人,周先生尚未够班,所以见识局限在井底之蛙的水准。

  好啦,闲话不扯了,附送一篇对周研究家的文字评论。

  前年,水妖受江苏现代快报所托,给周先生的新自传写个评论,于是不得不把自传节选着看了一道。观感如下。

  自传当属于树碑立传的一个分支,说到底,是人类的妄图不朽的道路上的一次努力了。帝王将相、文人骚客,没有一个不在成为永恒的梦想前燃烧过野心。即使如此,这样纯属个人秀的行为,也具有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武则天的无字碑、彼得大帝的塑像,甚至拿破仑用枪炮在司芬克斯鼻子上留下的印记,最后都因为个人的卓越成就,而成为个人留在时间里的一个独特记号。文化人的自传通常无法动用国家机器成就这样的大手笔,一张纸,一支笔,足矣。但是这张留有自白书的纸,到底是将付诸流水还是藏诸名山,只由一项指标来衡量:能否有让他人阅读借鉴的价值。

  每一本自传通常都会宣称,是对自我灵魂的追问和剖析,将独特的个体的生命体验毫无保留地呈现与解读,以供他人、历史参考。周国平最新推出的自传——我的心灵自传,一样朝着大众举起了探讨灵魂的标牌。说到心灵自传,不由得让人想起或者〈忏悔录〉,但是我很怀疑以周国平先生能否达到这样近乎自虐的自我拷问,以及对生命对时代对自己都充满苦行僧样的审视俯瞰,从以往对他的作品了解来看,他是善于迎合大众、并善于表现自我的,对世俗的利益充满了喜好却又乐意说着哲人般鄙俗的高妙短语。我不大相信一个如此世俗的作家可以忽然间可以超脱庸俗,就好比一个明明还在菜市操刀卖肉的屠夫可以忽然间拿起精妙的手术刀主持心脏搭桥手术一样不可信。

  一、一次乏味的阅读

  抱着置疑的态度,我开始在周国平自传中寻找和心灵有关的痕迹,哪怕是蛛丝马迹。这是一场预料之中的、平淡而乏味的阅读。先撇开心灵不谈,我得置疑一次关于周先生作家的定位是从何而来,我相信,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背景给他的帮助十分良多,但谁也不能因为某人是北京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就可以认定,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Dr.可以遍地都是,但是优秀的作家,却必须是精当的文字和新锐的思想构筑起的一个名称。——不过话又说回来,周先生是著名作家,大众和我都知道,著名可不等于优秀。这世道,凡是把自己码出来的字印刷成铅字的人,差不多都可以冠以著名作家的头衔。开篇的第一段所采用的陈述,充满了传统意义的“稳重平实”,当然,掉个词语就是:“平淡无奇”。我们来读读看吧:“在某一个节日,我去我女儿的幼儿园看孩子们表演。有的节目只有少数孩子上场,演出时,其余孩子都睁大眼睛注视着,眼中射出羡慕的光芒,我的女儿和另一个小女孩情不自禁地在场下做起了节目中的动作。我默默看着,意识到在孩子们眼里,被老师选中是何等的光荣。”

  姑且不论文字如一篇中学生作文般规矩本分,让人惊讶的是,所谓的心灵剖析,如果是从这样一点童年的琐事开始,那未免也太小瞧读者了。关于幼儿的自尊、师道的权威的生活感悟,已经泛滥和重复,到了连地方晚报都不屑于再刊登这样题材的地步。而周先生的人生解析,是从这样一个滥觞的细节里,拉开了序幕。

  二、缝缝补补的百家衣

  人生自然是由无数的琐碎构成,等回想起来,可供咀嚼的,不外是一些偶然显露峥嵘的片段。但是,这不代表,一个人的自传就可以是一些碎片,把记忆里的雪地鸿爪、鸡零狗碎缝缝补补,做成一件百衲衣,然后告诉人们,这是无上庄严的袈裟。从一个流俗的细节开始的自传,从一个又一个平淡无奇的个生生活片段往下继续。周国平先生显然力图让每个生活片段都充满了禅意,比如,在幼年时候,他一颗童心感悟到死亡时,他热烈地爱上了曾有同样觉悟的释迦牟尼,并且为幼年自己就和佛祖有着同样的境界而感动流泪。自恋的征兆,从这个断章里初露端倪,即使再三克制,并且他很谦虚地说:“其实我知道,大多数孩子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但关于自己自幼天赋异禀的自诩之态,还是跃然纸上。

  三、伪忏悔

  卢梭的〈忏悔录〉享誉于世,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他解析自我的残酷无情,自己的肮脏、庸俗、恶劣、贪婪、自私,无一不被诚实而冷血地袒露出来。它令每个读者都如临水自照般战战兢兢,每个人都可以窥探见自己深藏的恶,并且与另一个灵魂分享了关于罪恶的秘密,这无疑是一种宣泄,一种救赎。说到底,除了傻瓜和上帝,谁也不能是洁白无瑕的那。自传体文字由卢梭先生起,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多少都要忏悔一二,或者披露些许绝对隐私,一来供人窥探,二来以示忏悔。周国平的自传大作中自然也有忏悔章节——只是他在那本〈一个父亲的自白〉里已经把生活资料消耗得差不多了,在自传中只好把自己弄死姐姐的金鱼拿出来痛心疾首了。这让我想起〈十日谈〉里一个著名的笑话,十恶不赦的坏蛋死前象神甫忏悔,经过再三的痛哭流涕,他朝神甫告解了自己的把鼻涕弄在姨妈围裙上的丑恶秘密,神甫感动得热泪盈眶,没想到,如此龌龊的尘世里,有一个如此纯洁的人,为如此细小的过错自责到死,该坏蛋死后被教会追认为圣徒。

  如果周国平先生的人生罪恶只限于弄死两条金鱼的话,那我们真得又举手加额,圣人再世。

  四、牢骚和自恋

  应付完自传中应有的忏悔份额,从该段以下,整篇自传,开始飞流直下,进入赤裸裸、无遮掩的自恋之中。从一个少年“纯净的灵的向往”,到“敏感、脆弱、清高”的高中时代,直至北大哲学系“最年轻”的学子,和郭沫若之子郭世英的同窗生涯(1年),以及和郭沫若的通信史(1封)。看到此处,一个典故又跳进脑子,〈围城〉里的陆子潇教授,一封外交部的信,一封行政院的信,轮流在桌面上装点。周国平只收到一封郭沫若的来信,所以只够装点一本自传。

  跳过了大段的关于“我并非不务正业、我写的专业外的文章都是在探讨最根本的哲学问题”的自我辩解之后,终于看到一节标题〈我为什么不是博导〉。在关于资历、被崇拜者仰慕的泱泱千言之后,他十分委屈地写到:“我竟然无法获得博士生导师的资格!满五十七岁者不能带学生,这个规定本身就很荒谬,姑且不论。我在五十七岁前为什么也一直不被允许带学生呢?隐秘的原因也不去揣摩,我估计,堂皇的理由不外是说我不务正业。我写的哲理散文是不能算学术成果的,这我知道,也不在乎,我本来就不是为了一个统计数字而写作的。可是,因为我写了这些东西,我做的尼采研究和翻译也不存在了吗?直到现在,我不是还被公认是这一领域里的领先人物吗?”难道读者跋山涉水绕过了那么多味如嚼蜡的文字之后,就是为了看一个文人郁郁不得志的牢骚吗?

  客观说来,这确实是本自传,自己为自己做的树碑立传。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话语权限里,一个人爱怎么粉饰自己、爱自己忿忿不平都可以,就算把全世界的王冠都戴在自己头上,谁也拿你没辙。问题只在于,谁会去听?谁会去看?谁会相信?既然顶着著名哲学家的光环和著名作家的桂冠,读者打开以这个为卖点的自传,目的是为了寻求一个哲学家的灵魂自我反省,寻求一些超越于世俗之上的指引,一些与众不同的个人体验,一份沉甸甸的来自心灵深处的回音,而不是一只局囿于自我的飞蛾,在纱窗外,唱着扰人的、嗡嗡嗡嗡的自恋之歌。

作者:ycm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求助> 一老美 女性 朋友外派到北京一年,找住房,朋友们给点意见。 海归主坛 2007-11-10 周六, 07:51
昨晚去看话剧,看到公告牌有关<廊桥遗梦>的广告,就不小心随口对... 海归酒吧 2005-8-01 周一, 17:59
给女性朋友分享:简简单单最好。 海归酒吧 2008-3-19 周三, 08:48
[原创]前日,一女性朋友向我讲述了她的"遭遇" 海归酒吧 2006-12-14 周四, 15:17
100%诚心向各位女性朋友请教... 海归论坛 2004-11-25 周四, 09:52
又到周末了,这贴是送给来本坛的所有女性朋友: 小资女人的周末 (不是我拍的... 海归论坛 2003-9-19 周五, 08:08
吃喝玩乐系列:传奇色彩的废墟奢侈品(转帖) 海归茶馆 2007-8-09 周四, 18:31
zt 一个男性朋友曾对我感慨 : 寂寞猛于虎,有时几乎让人饥不择食。男人都... 海归茶馆 2006-10-04 周三, 13:15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ycm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