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人物:长篇纪实:潘石屹 永远不做大多数(转贴)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人物:长篇纪实:潘石屹 永远不做大多数(转贴)   
安普若
[博客]
[个人文集]




头衔: 海归元勋

头衔: 海归元勋
声望: 大师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4/02/21
文章: 26038
来自: 中国美国的飞机上
海归分: 4196257





文章标题: 人物:长篇纪实:潘石屹 永远不做大多数(转贴) (2607 reads)      时间: 2005-1-25 周二, 15:23   

作者:安普若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长篇纪实:潘石屹 永远不做大多数

作者:苏文(原老潘助理)


“如果是大多数,那我应该还在甘肃天水的土地上种地呢,哪来今天的潘石屹?!”

一、成长年事

潘石屹,房地产发展商,1963年生于甘肃天水农村。小时候由于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家庭成分又高,为了让一家人都能活命,家里曾决定把他的一个妹妹送给别人抚养。潘石屹成功后提到这件事,说这是他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但在当时,作为长兄,潘石屹所能做的也只是在上学之余尽量地帮家里做事,实际上也是部分承担起了养家活口的重担。

1979年,潘石屹考取了兰州培黎学校。临走之前,老父亲将自己头上还不算太破的帽子戴在儿子头上,然后把儿子更为破旧的帽子留给自己,并说:“孩子,你要出门了,不管在什么时候,没事不要惹事,有事不要怕事。”1981年,潘石屹从培黎学校毕业,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石油管道学院录取。1984年,潘石屹毕业后被分派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在那里,他的聪明和对数字天生的敏感博得了领导的赏识,并被确定为“第三梯队”。

办公室新分配来一位女大学生,对分配给自己的桌椅十分挑剔。当潘石屹劝她凑合着用时,对方非常认真地说:“小潘你知道吗,这套桌椅可能要陪我一辈子的。”听者有心,就是这不经意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潘石屹:难道这一生将与这套桌椅共同度过?正在思变的时候,他遇见远在刚刚开放的深圳创业的一位老师。老师告诉他在深圳有很多机会,也能赚到很多钱。潘石屹问:“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由于很难回答这个本来属于常识性的问题,老师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就说你身上的衬衫,如果你有钱,你就可以买两件,这样一件穿脏了你就可以换另外一件。”

这也许是有人第一次对他解释财富是怎么回儿事。

1987年,潘石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当,毅然辞职,揣着80元钱来到广东。两年后,潘石屹跟了一位老板来到海南。当时海南给潘石屹的感觉就是夹杂着走私货的一个相当原始的荒岛。他的老板承包了一个砖厂,让他当厂长,负责三百民工的生产生活问题。1990年春节前后海南岛刮了一次特大的台风,经济一片萧条。砖没人要,大家的生活也都相当困顿,甚至长时间挨饿。尽管如此,这段岁月在潘石屹的记忆中还是相当美好的。至少自己可以做主,按照自己的意愿管理一支队伍。

随着经济不景气的无限期延续,闯海南的许多人纷纷回到了内地,潘石屹却一直坚持着直至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海南逐渐恢复了活力。

房地产作为小平同志南巡的第一个产业在海南发展起来了。潘石屹认识了曾经在牟其中手下做事的冯仑和王功权等人。1990年,潘石屹同冯仑、王功权、易小迪、张民耕等人在海南岛成立了万通的前身———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简称“农高投”。

当时海南的房地产正处在畸形扩张时期,本来是房地产副产品的“炒房炒地”也因为其时间短见效快而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买房人和卖房人大多都是机会投资者,说俗一点就是“炒家”,玩的是一种“击鼓传花”的游戏,商品到你手里传出去了你就是赢家,运气不好就砸手里了。农高投也看中了这个机会,开始炒房,并淘到了第一桶金。就在海南岛的房地产看似如火如荼的时候,两个数字让潘石屹惊出了一身冷汗。一天潘石屹在海口房地局看到两个对比数字:北京市人均住房面积只有7平米,海口市人均住房报建面积却已经达到了50平米。在潘石屹看来,这个数字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海南省的房地产行业快出事了。

于是,潘石屹、冯仑、王功权等人凑在一起商量如何分散风险。潘石屹自愿请缨,准备回内地寻求进一步发展机会。他先回老家看了一圈,觉得西北还是太穷,没有任何投资的价值,便来到北京进行市场调研。

他先来到怀柔,很快注册了公司。有一天,潘石屹在怀柔县政府食堂吃饭时,无意中听旁边吃饭的人讲,北京市给了怀柔四个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标,但没人愿意做。在深圳待过的潘石屹深知指标就是机会,就是金钱,于是他主动跟怀柔县体改办主任接触:“我们来做一个行不行?”就这样,北京万通凭借潘石屹从餐厅听来的消息成就了日后发展的底盘。

1992年万通在阜城门开发了万通新世界广场。当时香港利达行的主席邓智仁刚来到北京,拜访了几家大的房地产公司,要求代理销售房子。这些房地产公司问:“你出广告费吗?”邓智仁说:“我不出。”他们又问:“你包销吗”?他说:“我不包销。”房地产公司老总问:“你既不出广告费,也不给我包销,你普通话还没有我讲得好,你凭什么给我销售啊?”。

当他找到万通公司的时候,潘石屹感觉到尽管他们曾经经历过海南的房地产热潮,但就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开发销售,他们的经验还远远不足,而北京房地产界的宣传意识和雇用代理的意识还比较弱,出于安全,他毅然决定接受利达行代理万通新世界广场的推广和销售工作。

通过广告宣传和定价策略,万通新世界写字楼卖到当时市价的三倍。更不可思议的是,项目12月下旬才动工,销售在11月初已经完成了百分。


二、纯粹的商人·规则破坏者·争议人物

万通新世界广场成为北京房地产界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发了财,公司因此开始涉足其它许多陌生领域。就这样,日子好过了,经营理念方面却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一直闹到分家。潘石屹带着相对比较少的一部分钱离开了万通公司,开始了自己独立创业的旅程。

1994年4月,潘石屹经人介绍认识了在华尔街高盛银行工作当时正在内地寻找投资对象的张欣,同年10月两人闪电结婚。张欣成为潘石屹事业发展上最得力的合作伙伴。冯仑曾经告诉潘石屹,有三个人对潘石屹的事业影响巨大,第一个是邓小平,第二个是冯仑他本人,第三个就是张欣。回想起来,潘石屹觉得这个结论相当有道理。

1996年潘石屹又注册成立项目公司北京中鸿天房地产有限公司,着手开发二锅头酒厂这块土地,即现代城。

老搭档邓智仁在玫瑰园败北以后,再度同潘石屹联手,共同开发现代城。这时候的潘石屹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不懂房地产开发的潘石屹了,对邓智仁的谋画不一定什么都同意。在定价等经营方面的严重分歧导致两人最终分手。

邓智仁离开现代城以后,利用高额报酬的诱惑和潘石屹实行“末位淘汰”给销售员带来的压力,同现代城对面的第一商城联手导演了震惊业内的挖人事件,企图将现代城置于死地。出乎所有人的料想,潘石屹临危机变,成功处理了危机,并借挖人事件使现代城在一夜之间成了京东名盘,销售速度一日千里。这件事成了潘石屹走向成功和辉煌的转折点。

“我是一个纯粹的商人。”潘石屹曾经对媒体说:“不管做什么行业,只要纯粹就好了,人就怕不纯粹。”

潘石屹所谓的“纯粹商人”首先可以理解为目的明确。他做事方式简单直接而有效,所有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都被取消。在他看来,商场上没有什么固定的规则,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赚钱。潘石屹曾经说,不赚钱的商人是不道德的。不赚钱你就不能确保自己的生活,不能给员工好的工资福利待遇,不能给国家上交利税,不能给客户带来实惠。

为了赚钱,他可以打破所有的规矩套子。在产品设计方面,当别人都在做毛坯房的时候,他最先想到做精装修房,当别人都在按照规定做面积多大窗台多高的普通住宅的时候,他做了活动组合空间、落地大玻璃的SOHO。拿他的话说:“别人制造黑白电视时,我们能不能想办法生产带色彩的;当别人都生产彩电时,我们能不能设计出遥控的。”在营销方面,当大家都希望通过霸王条款要求消费者只许买进不许退出时,他最先推出“无理由退房”,后来还加上10%的年息回报。

他也是国内最早一批启用房地产代理公司并通过广告宣传进行市场宣传的企业家。在做万通新世界广场的时候,他就同来自香港的利达行合作,委托其代理销售;同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文汇报》和《大公报》上都打整版广告。在当时中国的房地产企业还不打广告的时候,这种方法就像平常不吃药的人第一次吃感冒药一样,效果立竿见影。

在潘石屹看来,所谓跳出去或者破坏规则实际上就是冲着一个既定目标的创新。他认为,创新就像大雾天开汽车,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但是话说回来,尽管相对来说承担的风险比较大,但你却是走在前面的第一辆车。

潘石屹不仅仅埋头于房地产,他兴趣广泛,在工作之余还喜欢摄影、读书、写作、参禅、研究易经。难怪有人开玩笑说潘石屹是房地产开发商里拍照片最多的,是摄影师里最会参禅打座的,也是参禅人群里盖房子最多的。

熟悉潘石屹的人都知道他非常随和,也非常客气。在向陌生人介绍他的员工的时候,从来不说“这是我的员工某某某”,而是说“这是我的同事某某某”,一词之差,反映出来的却是一个人的修养和胸怀。

潘石屹的公司没有什么成套的管理制度。这是一个高效率的发条公司,是一个没有中间环节的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的公司,公司从上到下就一句话:我只要结果。

在公众的眼里,潘石屹是个特立独行的“争议人物”,而他具有“争议”性的最主要因素却是原自于同一件事情———挖人事件。

挖人事件是潘石屹与邓智仁私人恩怨最夸张的体现,同样,通过邓智仁的口,潘石屹成了“北京最虚伪的人”。

实际上,这句话的根源不过是两人关系正常时的一次闲聊。当时潘石屹不经意表达了自己对于金钱的看法,说人活着除了赚钱,还有别的目的。也许是出于文化的差异,邓智仁马上说:“你太虚伪了,做了这么大的项目,赚了这么多钱,以后还要做更大的项目。赚钱就赚钱,还有比你更虚伪的人吗?”

过了这么几年,大家都忘记了背后的故事,但潘石屹却依然是个“有争议的人”。

潘石屹无所谓,面对不带理由的指责,潘石屹并不是毫不在意,但是,他总是说:“一个人要想做点事,你就应该能够抗拒周围噪音的干扰,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别人的干预会把你的直觉和创造力破坏掉。如果什么事情你都在乎,你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三、“三无”公司的无为之治

有一次潘石屹同美国投资银行的几位客人闲聊,当客人问他如何看待北京的房地产公司普遍存在管理混乱问题时,潘石屹说:“老子讲,‘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说治理一个国家就跟做一条小鱼一样简单。北京的许多房地产发展商动不动就谈公司管理,但他们一个个都忙得焦头烂额的,见人就抱怨他们一天工作多少个小时,我看他们实际上都是烹小鲜如治大国。”

那么潘石屹是如何管理自己的公司和项目的呢?

谁都想象不到,一直努力挣钱的潘石屹心目中最理想的公司是个“三无公司”:无债务、无土地储备、无固定资产。

潘石屹希望把公司做成“液态的”,甚至“气态的”。所谓液态公司是相对于市场环境而言的,只有公司成了液态的,才能在市场变成“方形”的时候立即适应进去同时变成方形,而在市场变为“圆形”的时候同样变成圆形充满进去,避免公司在市场变化时不能及时适应而遭淘汰。原因最简单,公司只能去适应市场,不能让市场去适应公司。

“气态”公司就像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公司,第一没有设备,第二不储存原材料,有的只是一个牌子和部分管理人员。这些公司雇用最好的设计公司设计产品,然后找到最价廉最高质量的加工厂商去生产,在原材料方面只提供标准,而由生产厂商去储存或采购,生产完成以后找公关公司去做宣传,然后卖给批发商和零售商。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这种公司几乎从不亲自现身,但他们却能把世界上最优势的资源整合利用起来为自己工作,最终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房地产发展商最适合做这种“气态”公司。他们可以找世界上最好的设计师,找中国最踏实最廉价的建设者,买到市场上最适合的原材料,然后加工成最适合某一人群的房子,再找最好的推广公司和销售代理公司卖出去,赚取最大的利润。

相对于“气态”公司这个目标,潘石屹的SOHO中国有限公司还只能算是个比较粘稠的半液态公司。因为这个公司还有一个公司所必需的“五脏六腑”(公司部门)和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员工,还有属于固定资产范围内的办公用品和办公空间。

由于许多人对潘石屹的公司组织构架和管理模式特别感兴趣,因此这里不妨从公司的各个部门说起。

土地是房地产开发的根本要件,土地本身的“位置”属性也是房地产项目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最主要条件。在一般大型的房地产开发公司,都有专门负责土地寻找和洽谈的部门和人员,在关键时刻,公司老总甚至董事会都要参与拿哪块土地的决断工作。在SOHO中国,这个工作一直是由潘石屹一个人来做。

潘石屹看土地条件简单得几近“傻瓜”:首先当时的地价一定要低,其次这块土地周边在不久的将来肯定有大发展,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保证最低的成本,最好的销售和最大的利润。潜藏在这么“简单”条件后面的,就是他的眼光和决断能力。如果非要给一个提示,“交通”应该是让他做出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个标准同样适合于远在延庆山里和海南博鳌的别墅项目。

产品是制胜的关键。在这一点上,首先是潘石屹提出比较抽象的精神层面的想法,在跟设计师交流之后,便把创作的空间留给设计师。在这一点上,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张欣同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张欣既是公司产品理念的缔造者之一,同时又是具体执行者之一。凭借着女人天生的细致,加上对产品思想的把握,还有非建筑专业出身带给她的不拘窠臼,她和公司的设计部门成了整个公司生产流水线上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当别人把某一点设计作为卖点大加宣扬的时候,潘石屹希望这已经成为他的产品的标准配置。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也经常看别人的幽默作品,但他有一个原则:“只以为养,不以为样。”作为发展商,潘石屹夫妇每年都要到一些发达国家去走走看看,并以看到的各种先进观念“为养”。

有了成熟的理念,有了过硬的产品,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叫卖。这是推广部的工作。和张欣对设计部门亲自挂帅一样,潘石屹兼任着推广部的部门经理。这不仅因为他对产品的优势和市场定位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他有自己从实践中形成的一套推广方法。当然,从“屁股决定脑袋”衍生而来的他对整个大局的把握也是没人能够替代的。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实际上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职位和角色决定了他看问题的眼光和思路。潘石屹是公司总裁,统领着公司所有部门的所有工作,在公司内部,没有人会有比他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产品和市场。

设计好了产品,也成功地做了宣传,剩下来的当然就是销售了。这时候的销售,已经不需要销售员去大海里面捞针了,他们更多的是坐在办公室里,等着“针”自己找上门来。这样说当然对销售员的功劳不太公平,但总之,潘石屹的销售员比在别的地方要好做。

潘石屹对销售员的培训局限在两点:第一点,讲明白即将推向市场产品的特征;第二点,记住两个“不要”,不要讲一句假话,不要讲竞争对手项目的一句坏话。


四、江郎才尽与大脑清零

认识潘石屹的人几乎都知道他有一个业余爱好,那就是他这两年迷上的摄影。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什么场合,人们都能看到潘石屹捧着自己的照相机照个不停。话要投机,他还能说出一大堆自己悟出的技术心得。其实,潘石屹的兴趣绝不仅此。在这几年,同行们总能看到他手里拿着的最为先进的“武器”,从BP机、手机、PDA、掌上电脑、笔记本、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直到功能相当齐全的手机,什么最先进他就买什么。好多人使用手机只使用到其中一小部分功能,但潘石屹却总要把几乎所有的设计功能都掌握。

在他的理论中,商人和人就像化合物和元素的关系。比如氧,可以与铁化合生成铁锈或者四氧化三铁,也可以和氢化合生成水。他尽量想做一个元素,可以拍照、可以写文章、可以开车、可以建房子、可以做商人,当然还有出书。如果一个人身上的专业特征太明显,就会阻碍他体验生活中原本丰富的东西。如果他除了做商人赚钱外对别的所有事情都没有了兴趣,他就不能体会到很多别的乐趣,生命内涵也会因此大大缩水。

有一次在网络聊天室,有个网友问他活着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体验生活,他的回答是:“赚钱也是体验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它只是一个比较小的部分。”有个建筑师曾经说一生的追求就是做一个善良的人,潘石屹对此觉得还不够纯粹。他觉得应该去掉所有的定语,只留下一个“人”字,活出人的本色就很真实,就很好。

一些不了解潘石屹的人总认为他是个简单的商人,记得有位大学生曾经当面问他:“作为一个奸商,你有没有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其实,潘石屹可以说是房地产圈里最“不务正业”的人。在商业活动之余的大部分时间,潘石屹都在不停思索着人与宇宙的宏大主题。央视网站的人曾经问他对钱怎么看,他的回答很质朴:“我觉得是个缺什么补什么的问题,原先没有钱的时候,钱在我心目中非常重要,想尽一切办法去挣钱;现在只是个数字。”

事业取得了成功,社交圈子也逐渐扩大,传说中的各界名人现在都在他的手机联系名单中,而且在各种活动中还能碰到许多官员、商人、明星、大使等等。这时候,潘石屹曾萌生过一个念头,想把这些人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来并整理成一本书,取名《我身边的100个人》,以便从一个侧面纪录和呈现中国这些年发生的变化。

可是不久,潘石屹的这个想法就变了,这样最终可能就是个名人录,跟真正中国的变化还有距离。《南方周末》曾经有一个“向西50里”的专题活动,给了他启示,加上他车上常年装有一部GPS卫星定位系统,对经纬度比较熟悉,便决定来个“向西50°”。从北京往西,可是查了GPS才知道,从北京向西50°已经是阿富汗了。于是改为向西25°,从北京到新疆的乌鲁木齐。潘石屹讲,这是他一次没有目的的旅行。只是出去看一看,看到什么东西就是什么东西。没有目的性可能会使生命更有意义。”

当然,还有让潘石屹做出这次决定的其它原因。

2002年是潘石屹房地产开发生涯中最顺利也最怪异的一年。说顺利是因为好事太多:现代城顺利交楼、建外SOHO热销、长城脚下的公社在威尼斯双年展获奖,还有公司正在踌躇满志地准备上市。怪异是因为潘石屹一直专注于房地产开发销售,很少涉足其它行业。可是,从2001年底启动的SOHO中国有限公司在香港美国两地同时挂牌上市的事情他却卷了进去。大量的资料准备工作、没完没了的投资银行会、临讯、无数次香

港美国来回地飞、保密、根据专业人士的意思回答记者提问。潘石屹第一次找不到自己了,话也不敢说了,行动也不自由了,这种被人捏着脖子做事的方式和起起落落的经历让他感觉不对劲。

还有,在近几年的工作和生活中,他接触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他需要换一种方式进行反思。

年近不惑,生命里一直默默进行的变化突然被40这个数字惊起,扑楞楞直冲面门而来,不容回避。40岁,他不再是以往任何团队中年龄最小的“小潘”了。40岁,生理上的变化也愈渐明显了,小肚子隆起来了,原来所有的裤腰都小了一圈。别人告诉他“每天去健身房跑步40分钟能减下小肚子”的说法他觉得很可笑。要跑就应该到野外去跑。加上自己想出书的想法,决定干脆去一趟留下自己童年记忆的西部,看看那里人的生活状态,让自己的思想回到“清零”的状态。希望西部的大自然和社会能像一面镜子一样照他去反省。毕竟人不能只为商业而活着,一个不息探索生命真实意义的人,更不能被生活中各种繁杂的事物卷裹着走下去。即使仍然需要做商业,也应该做得让自己明明白白。

2003年3月9日,潘石屹出发了,一路向西。

如果说盖房子乃至处理商业事务是潘石屹体验生命的一种方式的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潘石屹的这次西行更多的是他在生意方面遇到诸多问题时的一种思考方式。潘石屹在觉得有点江郎才尽的时候需要暂时脱离让他缺乏敏感的生活方式,换一种角度从头再来。这也是他能够面对市场竞争长久保持领先的基础。


五、聪明人应该分出大小多少

2002年6月20日早晨,北京的地铁里一个卖小报的小贩在拥挤的车厢中一边穿行一边喊:“卖报卖报,最新特大新闻,刘晓庆被抓了……”常坐地铁的人听惯了这种夸大其词的“宣传”,便不以为然。可是,当天各大正规报纸却证实了一点:刘晓庆真的被抓了。

7月24日,刘晓庆因涉嫌偷税被逮捕。具体说ㄊ潜本┫

作者:安普若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ZT-人物: 潘石屹:房地产界的“规则破坏者” 海归论坛 2004-11-01 周一, 10:29
没事找事系列:潘石屹在北大学术研讨会上:信仰改变了我的生命(转帖) 海归主坛 2010-6-18 周五, 14:05
房地产系列:潘石屹美国哈佛大学讲坛演讲实录(转贴) 美国房地产 2005-5-08 周日, 18:10
房地产行业:潘石屹神话破灭 建外SOHO套牢投资者  ... 海归论坛 2004-12-29 周三, 19:51
美国房地产:纽约第一华人经纪王瑶团队去年成交3.8亿元(转帖) 海归商务 2013-7-31 周三, 23:25
投行系列:人物系列:大摩新掌门 何许人也?(转帖)——John Mack走... 海归主坛 2009-12-25 周五, 08:37
[问题] 没看明白下面 Dr.Ning 对潘石屹“狼的故事”的“专业”分... 海归茶馆 2009-7-10 周五, 15:23
人物:逃港者列孚 跳进深圳河(转帖) 海归茶馆 2008-12-09 周二, 06:47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安普若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QQ号码什么是QQ号码? MSN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