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东海老人:良知大法(下篇)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东海老人:良知大法(下篇)   
东海一枭2
[博客]

警告次数: 1



头衔: 海归准将

头衔: 海归准将
声望: 教授

加入时间: 2006/09/21
文章: 1398

海归分: 164915





文章标题: 东海老人:良知大法(下篇) (1339 reads)      时间: 2008-11-13 周四, 09:36   

作者:东海一枭2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东海老人:良知大法(下篇)

一、误判欲望
一些“善男子善女人”持性恶论,是误以欲望特别是利已私欲为恶、为龌龊并误将习性及欲望当作本性了,属于认识上的肤浅和错误。

欲望人人皆有,如果笼统地视一切欲望为恶、为龌龊,又将欲望当作本性,自然认为性恶论符合人性是真理了。殊不知欲望本身是非善非恶非净非垢、超越人间善恶净垢概念的至善至净,人间的美好,人类的延续,一切政治、经济、艺术、文化、科学的发展,在在都离不开欲望的驱动。

《行策大师净土警语》曰:“为末世对治重障,以烦恼虽多,惟淫欲为生死根本,最能障往生法。故令行人观凡夫身内淫火,即如来藏性空真火,循业发现。深观得悟成智慧光,非唯不障往生,且能将送行人托上上品。所以净名(指维摩诘)赞淫怒痴,以其体即藏性,而染净功用,在反掌间耳。”撇开其余观点不论,所言“淫火即如来藏性空真火循业发现”,确是至真至确之理。

小乘佛教要求内断欲而外绝物,一些人将地球视为宇宙垃圾场或者人欲横流的粪坑,都是对“人欲”美好的一面缺乏认识所致。这方面佛教大乘对小乘有所纠正,经曰:钝根小智闻一乘,怖畏发心经多劫;不知身有如来藏,唯欣寂灭厌尘劳。指出“欣寂灭厌尘劳”之误。

顺及:严格地讲,食色之性—生理欲望---及孟子仁义礼智之“善端”属于本性的作用而非本性。能够产生仁义礼智“四端”与发动欲望的“那个东西”,才是本性。仁如果作为本性看待,则是统摄又超越义礼智的,不宜并列。故孟子以仁义礼智之四端为人之本性,略欠透彻。

本性是超越世间善恶概念、超越仁义礼智等“善端”的至善。在佛教中,禅宗所悟与儒家所证最为接近。慧能在大庾岭头开示惠明:“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这个超越善恶二分法的本来面目,指的就是人之本性。

二、大善之欲
正常的欲望包括种种色欲物欲等私欲都不应禁绝的,它们本身是一种至善。在儒家,欲望冲动只有发不“中节”才是恶:在内过了“度”,则为恶念,在外犯了“规”,则为恶行。不中节,就是非礼。

孔子云“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后人往往狭隘地理解了这句话,以为搓搓麻将打打小架摸摸小姐屁股甚至想想女人就非礼了。其实,“礼”在古时是文物典章制度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统称,搓搓麻将打打小架摸摸小姐屁股甚至想想女人之类,一般不属于“礼”管辖的范畴。

同时“礼”有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之义。就算搓搓麻将打打小架摸摸小姐屁股在某些时代属于“非礼”行为,现在也不是了,只要小姐本人没意见,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都管不了。

其实成佛作祖亦属于一种欲望,可称为大善之欲。释尊自承:我本以欲心无厌足故得佛:

“欲无减者。佛知善法恩故。常欲集诸善法故。欲无减。修习诸善法。心无厌足故欲无减。”、“佛虽具得一切功德。欲心犹不息。譬如马宝虽到至处去心不息至死不已。佛宝亦如是。又如劫尽大火。烧三千大千世界悉尽。火势故不息。佛智慧火亦如是。烧一切烦恼。照诸法已智慧相应欲亦不尽。复次佛虽一切善法功德满足。众生未尽故欲度不息。”(《大智度论卷第二十六》)

儒家成圣成德与佛教成佛作祖,同为大善之欲,不同的是,佛教一味向内下功夫,内外隔绝;儒家内外同时用力,内外圆融一体,内圣外王,一以贯之。齐家治国平天下,裁成辅相,就是外王学的内容。“伟哉人生,功莫大于裁成天地,道莫大于辅相万物。裁成天地,唯赖知识技能,辅相万物,更重道德智慧”(熊师十力《乾坤衍》)。

三、恶从何来
人人本性至善,欲望亦至善,但个体的善恶优劣千差万别。何以故?

每个人对待欲望的态度、认识、处理方法各异,良知本性在欲望面前有没有领导权,权力大小如何,欲望的性质怎样,千差万别。概乎言之,欲望有利已私欲与利他“公欲”之别。私欲之发,每易过度出格,故须加以节制,限之于良好的法律及道德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孟子说寡欲就是寡其私欲。至于求学求智、度生救世、道援天下之类“公欲”、善欲,岂但不可绝,而且要大加培养。

换一种说法,习性有善习恶习之分,以恶为主。恶习的发于意识为恶念,发于行为则成恶行,恶念恶行的积累又成恶习,相续不断。荀子云,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东海曰:本性领导习性者为善人大人,习性抢班夺权者为小人恶人。

朱熹将个体善恶何以大异的原因归之于“气禀”不同。“人性虽同,而气禀或异。目其性而言之,则人自孩提,圣人之质悉已完具。……善端所发,随其所禀之厚薄,或仁或义或孝或悌,而不能同矣。"(《中庸或问》卷3)

朱熹明确地指出,人之所以有“圣”、“贤”、“不肖”之别,就是“气禀”不同和能否克去物欲之蔽:“欲生此物,必须有气,然后此物有以聚而成质。而气之为物,有清浊昏明之不同。禀其清明之气,而无物欲之累,则为圣。禀其清明而未纯全,则未免微有物欲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则为贤。禀其昏浊之气,又为物欲所蔽而不能去则为愚,为不肖,是皆气禀物欲之所为,而性之善未尝不同也”。(《玉山讲义》)

陆象山则持"资禀"说,以说明人性的差别。他说:"资禀好底人阔大,不小家相,不造作,闲引惹他都不起不动,自然与道相近。资禀好底人,须见一面,自然识取,资禀与道相近。资禀不好底人,自与道相远,却去锻炼。"(《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人生天地间,气有清浊,心有智愚,行有贤不肖。必以二涂总之,则宜贤者心必智,气必清;不肖者心必愚,气必浊。而乃有大不然者。"(《与包详道》,《陆九渊集》卷六)

朱子"气禀"说、象山"资禀"说,都与习性论有些类似(见东海《习性论》)。关于习性,儒家只论今生,佛教则论多生累劫,如《佛说大乘金刚经论》所说:“一切众生,无始劫来,种种颠倒,念念不善,深迷自性,久恋尘缘。从贪嗔痴,行杀盗淫,造诸罪业,无量无边;轮回相遇,受形非一。”所以在佛教,本习都是与生俱来的。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天生的恶人”和“天才”(不过,佛性真如如来藏终究是更加根本的)。

四、性恶论者
性善论者是否致得良知、识自本性,不一定,但性恶论者不识本性则是一定的。
由于性恶论者将欲望及习性当作本性而又不自知其肤浅错误,在学术上也可以是相当真诚的。他们“返观内视”,只见恶欲蠢蠢恶念滔滔一不小气就失控,于是认定“性恶论”为真理矣。

性恶论者认为人之所以“不逾矩”,是受到制度法律及道德规范的制约所致,而善心善言善行及任何高尚道德都属“人为”之伪,故对他人以及自己的本性都信不过,看人生看社会看他人看自己都比较灰黯消极,容易滑入冷漠虚伪和利己主义的泥坑,优异者也难免思想浅陋,不是以民主为本、奉制度万能,就是以神为本、捧上帝万能。

就象极端利已主义对利他行为奉献精神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一样,性恶论对良知善性也有极大的压制扭曲功能。一些性恶论者修养较高,纵无外在制约,也能压抑自己的不良私欲,从事利他济世的事业。但由于道德缺乏内在根基,很难“修”到高处,而且不稳定,容易“掉”下来。

比如有些人平时很正派甚至正义,来到了可以从心所欲的环境,或者获得了能够从心所欲的特权,就难免形为权役,心为形役,被欲望和习性牵着鼻子走,大大逾矩起来。

有人曾认为,东海把对性恶论的批判与对持性恶论的人的批判混在一起,不妥。
性恶论与性恶论者之间当然有区别,但也有关连,无法完全脱勾。一些学说理论对其信奉者会产生巨大的道德影响,马列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利已主义者与儒者之间,德智差别普遍存在,不仅思想歧异而已。

“一切众生”悉有良知,唯世俗之人普遍为习性所蔽,极难致之。一旦致得,就会发现性恶论的偏误,绝不可能认同性恶论。说性恶论未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乃是一种事实判断。

五、不得不然
外在制度法律及道德规范可以让人“不逾矩”,内在本性更可以让人“不逾矩”,而且比起外在的一切硬性软性约束,本性的约束也为本质。制度法律及道德规范也不过是良知本性在社会层面的“规范化”而已。

说本性内在也是相对而言的“方便说”。本性相当于如来藏,非外非内,合内外为一,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有,无处不是,所谓“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是也。本性在佛教为真如,在道家为太极,在儒家为良知,同“物”异名,同质异悟,是一种无迹无相的“实在”----实实在在的存在。比起真如和太极来,儒家之良知尤为“实在”。

如果有人待父母孝、待儿女慈、待人以诚、待友以信,如果有人自爱爱人、自立立人、助人为乐、开物成务,如果有人为官一心要当好官、从商一心要做“忠商”(相对奸商而言。忠,把心放正放直放在中间),为知识分子一心要要说真话,控制不住地要在漫漫黑夜里发枭鸣、在万马齐喑时发狮吼,那么,恭喜他,良知已经在其人身上相当程度地彰明、实实在在地发生作用了-----不论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说“控制不住”也是形容,上述“一心要”和“控制不住”,是受到了良知的“控制”,或者说随时随地都在良知的“控制”之中,当仁不敢让,见义不敢不为。一般人在某些外在规范或力量的约束下被迫或勉强自己这么做,信得过、知得透、致得到良知者却是非这么做不可-----相反,没有什么外在力量或内在欲望能迫使他、勉强他违悖良知。

有人嘲笑东海要当教主。我笑道:我宣传良知大法,不是要当教主,而是想教更多的人象我一样封自己的王、作自己的主,象我一样把欲望导良、把习性导善、把人生导向不移不淫不屈无忧无惑无惧的高处。

六、信解行证
《华严经》介绍过佛教的修行四阶段。

信,对佛法要有一种基本的信心,这样才有学习的热诚与动力。古德云:“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解,深入经藏,了解佛所教的法义。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智和理解上的正信,不是一无所知及将信将疑的迷信盲信。信与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故《大毘婆沙论》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有信无智,增长愚痴;行是修行,生活上的实践行持。

第三是行。理解了不够,还要勇猛实行,开悟了不够,还要悟后起修。不同根器者有不同的修法,不同宗派亦有不同的法门。最后是证,是对佛所讲的道理和境界的实践,对真如佛性的实证。信解行证并非单线的过程或步骤,而是密切相关、互相包容、周而复始的一种循环效应。

致良知同样也有个信解行证的过程。

掌握理论是解,付诸实践是行。能解始能行,解有助于、促进着行,行反过来深化着解,行解相应,直到证入良知境界。证良知之后,信仰必定坚定,理解必定透彻、践履功夫必定扎实持恒。

儒家知(理解)与行(实践)结合得特别紧密,某种意义上说,知比行更基础、更关键。不能知,焉能行?知不足,行必偏。缺乏理论修养,下笔非偏即错,在实践时必然“行差踏错”、乱七八糟。

七、知行互发
作为一种认识论,知行观在中国哲学史上出现甚早,《尚书-说命中》中就有“知之非艰,行之唯艰”之语。古代知行观,自春秋至唐,均以《左传》所倡知易行难为主。只有到了程朱,传统知行观才别开生面。

程朱理学认为“知”与“行”之间,“知”逻辑在先,处于更重要的优先的地位。可以概括为:知高于行、知先行后或知本行末。如程颐的观点:

“君子以识为本,行次焉。今有人,力能行之,而识不足以知之,则有异端之惑,将流荡而不知反,好恶失其宜,是非乱其真,虽有尾生之信,曾子之孝,吾弗贵也。”(《程氏粹言•心性篇》)

“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照。”(注:《遗书》第三。)

“譬如人欲往京师,必知是出那门,行那路,然后可往;如不知,虽有欲行之心,其将何之?”(注:《遗书》,第十八。)

朱熹继承了二程观点,认为知先行后:“义理不明,如何践履?” (《朱子语类•学三》);“知与行功夫须并列……然又须先知得方行得,所以《大学》先说‘致知’,《中庸》说‘知’先于‘仁’、‘勇’,而孔子先说‘知及之’。”(《语类》卷十四。)
;“穷理既明,则理之所在,动必由之。无高而不可行之理,但世俗以苟且浅近之见谓之不可行耳。……理之所在,即是中道。惟穷之不深,则无所准则,而有过不及之患,未有穷理既深而反有此患也。”(注:《文集》卷四十一,《答程允夫》。)

程朱倡知先行后说,虽认为知行有先后轻重之分别,但两者不可分割。先知并非达到“知至才去力行”,而是主张在具体实践中“知行互发”,实乃知行统一观。“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朱子语类•学三》)
后来王阳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出了“知行合一”说。

综上所述可知,知与行不可偏废。凡我儒者,要力争能知能行,知行合一。一些人对儒学理论、良知大法一知半解,却以行者自诩,就是对理论的重要性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不足。理论有问题,实践必然出问题。例如,不理解仁义原则、经权理论、中庸之道,待人接物、办事处世就不容易“恰恰好”;不掌握外王学,就会影响政治实践的热情和质量,影响追求和建设先进制度的积极性,等等。

八、彻上彻下
借用世间学术的名相,良知大法可称为良知主义。很多好东西一旦变成“主义”,就会出偏、犯错乃至犯罪。例如,社会、集体、国家、民族、爱国、平均、实用、机会、功利等等,都是好东西,一旦上升为“主义”,往往变味变质,甚至走向了反面,如社会主义造祸社会、国家主义遗害国家。

民主、自由、平等之类,尽管主义起来也不至于变坏,但毕竟停留在社会、政治层面,道德文化根基太浅,如果没有良知主义的指导,实施起来依然会有“出差的机会”。道德主义与天下主义是儒家宝藏,但这两大主义本身并不究竟,离不开良知大本。

良知作为至高道德原则,包容一切道德原素,良知主义涵盖而又超越社会、集体、国家、民族、爱国、平均、实用、机会、功利等等主义,对它们都可以取其优汰其劣、取其利汰其弊。

良知主义至正至真至高至圆,彻上彻下彻里彻外。

上指本体界,佛教称真如法界,道教称太极无极,儒家称天道、乾元、天理、良知等;下指现象界,包括人类在内的宇宙万物;内指内在世界,包括心灵、意识及佛教所说的末那识、阿赖耶识,外指外在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

彻,彻底、透彻、通达。彻上彻下彻里彻外之意,简言之,即内外通透圆圆满满、上下贯通完完全全。说良知彻上彻下彻里彻外,意谓良知作为宇宙生命系统本体,是最“高级”、最根本、最普遍的“道”,是无时不有、无处无在、无人不具、无物能外的。

彻又有贯彻、治理、开发等意。彻上是对宇宙本体的透彻认知,彻下是对万物万象的重视和深入,彻内是致力于内在修养,彻外是重视制度建设和科学研究。儒家有下学上达、内圣外王之说,下学是彻下的努力,上达是彻上的功夫,内圣是彻内的最高修养,外王是彻外的最高境界。

佛道两家对道体的证悟穷高极深,但在根柢仍有偏差,未免耽空滞寂或沦虚滞静,例如,庄子虽说道在屎尿,但不象儒家那样认为的道在政治、在社会、在伦理日用和在火热生活中,所以未能彻下。佛教也类似。两家都可谓下学不足,上达有余(此出世法之特征也)---其实,未能彻下,焉能彻上?上下里外虽然有别,却是息息相关一体贯通。不能彻上必不能彻下,不能彻外必不能彻里,反之也一样。

东晋高僧僧肇少时遍览经籍,志好玄微,每以庄老心要。尝读老子《道德章》,乃叹曰:美则美矣。然期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东海以为,佛教小乘严重“空累”,大乘诸教特别是禅宗好多了,但作为出世法,仍难免耽空之嫌。唯良知无为而无不为,既有空寂与虚静的一面,更有生生与新新的一面,故知冥而不为“冥”所累,能空而不为“空”所累。

九、金刚之心
有从别派转型而来的东海儒生说:“我不相信能大面积改变制度的落后、社会的苦难、人世的罪恶,帮助一小部分人证得大光明心,造小块净土就很不错了。”

此言差矣。只要有一个人致得良知,就预示全体人类都存在致良知、证光明的可能,只要在地球上造就一小块乐园,就意味着整个地球都可以建成一座乐园(另复须知,人类个体和整体良知的彰明、其力量的体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大面积改变制度的落后、社会的苦难、人世的罪恶” 完全可以,却并非一蹴而就。同时,在现象界,净与乐、进步与落后都是相对的,比较而言的。)

良知力量岂仅如此而已?作为本体,“创世造人”,重开宇宙,何所不能。这个问题兹不详论,仅附东海小诗一首略明此意吧。《金刚心》:

“色身识心会散/广宇悠宙会毁/金刚心永在/金刚会灭/金刚心永不灭/这一期生命散了/可以开出下一期生命/这一期宇宙毁了/可以开出新一期宇宙/永永远远”…

结语
佛说四事虽小而不可轻:太子虽小当为国王,是不可轻;蛇子虽小毒能杀人,亦不可轻;小火虽微能烧山野,又不可轻也;沙弥虽小得圣神通,最不可轻。(见《大智度论》)。良知更是“虽小而不可轻”,作为至高无上的真理,其化民化物化乾坤的无限潜力、无穷潜能,非言数计数所可及。无论受到怎样的障蔽、压抑,人类个体和整体的良知终将积渐成雄,积小成大,星星之火,燎原遍野。乱曰:

上天非高,上帝非神。金刚非坚,时间非恒。
唯我良知,至妙至真。统将万法,归于一身。
全体大用,即俗而真。自在无碍,象王游行。
无穷德智,无限潜能。无尽宝藏,无量光明。
无迹无相,随类现身。无为而为,大声无声。
不动而应,通天地人。上下内外,一体同仁。
金针度世,大法传心。望我仁者,如实践行。
东海潮起,地动山崩。真理必胜,儒家必兴!
2008-11-8东海老人
首发《民主论坛》http://asiademo.org/gb




作者:东海一枭2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东海老人:良知大法(中篇) 海归主坛 2008-11-11 周二, 12:28
[问题]《东海老人:“洋玩艺儿”作祟》 海归主坛 2009-10-29 周四, 11:55
[闲聊]《东海老人:第一清闲第一忙》 海归主坛 2009-10-28 周三, 18:48
[讨论][建议]《东海老人:“丧心病狂”的涂博士们》 海归主坛 2009-10-24 周六, 17:39
东海老人:把孔子像挂到天安门城楼上 海天文学 2009-10-17 周六, 12:56
[问题]东海老人:关于鲁迅略答胡胜华先生 海天文学 2009-10-14 周三, 07:24
[建议]《东海老人:提醒jiabujia先生》 海归主坛 2009-10-13 周二, 12:24
[讨论]东海老人:因缘不可思议 海归主坛 2009-10-13 周二, 10:13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东海一枭2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 东海老人:良知大法(下篇) -- 东海一枭2 - (10597 Byte) 2008-11-13 周四, 09:36 (1339 reads)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