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想讲画家杨少斌的故事。不知道我在这里还能呆多久!如果我来不及写这个美丽的故事,就,请看看他的一些画和资料吧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 艺术鉴赏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想讲画家杨少斌的故事。不知道我在这里还能呆多久!如果我来不及写这个美丽的故事,就,请看看他的一些画和资料吧   
月白风清
[博客]
[个人文集]




头衔: 海归上校

头衔: 海归上校
声望: 学员

加入时间: 2004/07/11
文章: 1333

海归分: 63852





文章标题: 想讲画家杨少斌的故事。不知道我在这里还能呆多久!如果我来不及写这个美丽的故事,就,请看看他的一些画和资料吧 (2504 reads)      时间: 2013-8-24 周六, 02:08   

作者:月白风清艺术鉴赏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时代的笔墨》

文/刘臻 摄影/冯昱

导语:杨少斌的作品总是与现实相关,或许正是因为现实事件的压力,带给了他独特而深沉的忧郁气质。然而,传说中的“暴力”艺术家,却也不失温文尔雅的一面。

杨少斌在尤伦斯当代艺术馆最近的一次个展《蓝屋》,作品以蓝色为基调,以全球气候的变化为灵感,营造了一个充满蓝色风景和肖像的单色海洋。作品将38 位领导人和普通人的肖像以及无限神秘的自然风景作为连接,并置在一个浓郁的蓝色空间里。这些面孔当中,有参加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世界领袖、政策制定者,或者明星;也有环境变化的受害者、贫困儿童,他们都面临着暗淡和不确定的未来。

杨少斌的作品总是与现实相关联,早在90年代入驻圆明园画家村的时候,他的作品就带上了“政治波普”和“写实主义”的痕迹。2006年,他的著名作品“纵深800米”系列,即是对老家唐山矿区矿工们恶劣而残酷的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与不安。

1980年,杨少斌考上了河北轻工业学校,学的是美术专业陶瓷设计,毕业后按照父母的意愿,回到唐山进陶瓷厂做了图案设计员,一做就是七年。想到自己的一生也许都要在繁琐的绘图中度过,杨少斌觉得“实在受不了了”。在陶瓷厂的时候,杨少斌就想当一位艺术家,“我觉得画画是一个可以表达自己想法的东西,那时候也不好好上班,整天溜到宿舍去画画。当时的85新潮美术在全国闹得很红火,自己也很向往。”于是1991年,他从陶瓷厂辞职,怀揣着自己的梦想来到北京。那时候的圆明园画家村还没有形成气候,自己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持,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对艺术的认可程度还不够,从事艺术行业的人们都觉得很迷茫,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自己也经常被警察当作“盲流”驱赶,整日处于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下,日子过得颇为艰辛。

或许是因为这段艰难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心理过程,杨少斌的心里总是充满着斗争与冲击,挣扎与对抗。“如果在创作过程中没有对手的话,我也会觉得没什么意思,人生活在现实中要面对很多东西,有很多的危险和焦虑,我的内心一直是这样,”杨少斌说:“然后你要从中找到小小的一个点,可能是长期思考之后做出的选择,来进行创作和倾诉。”

《2011华尔街》是杨少斌近期正在创作的一组作品,将于年底在上海民生美术馆展出,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今年年初发生在美国“占领华尔街”事件。作品依旧延续了蓝色的基调,采用正片和负片相结合的方式,使整幅作品看起来貌似是一张蓝色的底版,又宛如墨水的晕染,整幅画面看起来模糊而迷乱却富有纵深层次的感觉,让观看者在欣赏画作技法的同时,仿佛置身于那个凌乱喧嚣、呐喊四起的现场。而警察的形象又一次出现在了杨少斌的画作中,冷峻而残酷的面孔代表着华尔街的贪婪与国家机器的暴力。整个系列表达了他对经济危机中失业者的同情,和对国家强权政治的挑战。“华尔街多么的贪婪,把所有人的钱都卷走了。”

整个系列中都出现了photoshop软件中套索工具的白色线条,将警察暴力驱赶示威者的部分圈起来,让观看者觉得似乎可以把这些残忍的部分从画面中修改或者去掉,凭自己的想象加入适当的内容。这种略带幽默,加入现代元素的表现方式,让人们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充满了新鲜感,又对充满美感的画面流连忘返。“有的时候在我作图的时候用到这个工具,我觉得套索也是一种很暴力的工具,凭什么它想去掉什么就去掉什么。”

在杨少斌的画作中,人们既能够感受到生活现实中的暴力对抗,又能够体会到艺术家通过画面的布局、光影、线条和一些微小的细节传达给大众的自我内心的情感倾诉,在观看的过程中,放佛在和创作者进行一场心灵上的沟通。“我自己选择了一个比较独特的方向,从94年就开始涉足反应现实这个问题,90年代末就已经把这个东西做的很完善,在国际上也举办过很多展览,大家也都知道。”在当代艺术家中,也有许多人立足现实,反应当下的情况,但杨少斌依然能够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中保持不败,在被问到是怎样保持竞争力的时候,他笑言:“因为我是我自己呀。”

“笔墨当随时代”,杨少斌一直在想,如果自己的作品又回到了90年代的时候,没有任何可以突破的地方,还有什么新鲜可言。所以近几年来,他一直在关注审美,而这种审美一定是要随着时代而发展的。

如果可以选择,杨少斌希望到柏林生活。柏林是全世界的艺术中心,各地的艺术家汇聚于此,“柏林是一座让人不会觉得腻的城市”他说:“在巴黎全都是老房子,让人会感到疲劳,而在柏林老建筑非常好,新建筑也非常好,现代的部分做得特别好。”

经常面对现实的纷繁复杂,有的时候也会想到一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去生活,“但是不行啊,还是得生存”他坦言道,低沉沙哑的声音,仿佛透漏出一个关注现实的艺术家经常要面对的苍白与无力。或许他的画作除了引起媒体、舆论的关注之外,并不能给他所同情的人带来任何实质上的帮助,也不能让这个世界的暴力有所缓和,“这是一种态度,创作的本身一定要有一种态度。艺术的功能就是这样,它解决不了问题,但总要表现些什么。”

当丑陋的现实与美丽的画面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充满了纠结与叹息。或许,这也是一种美,暴力之美。


《我忧心忡忡 要化险为夷》

1992年,杨少斌怀揣千数元人民币,离开河北唐山的工厂,来到北京圆明园。从一个有职业的工人阶级变成为艺术出走的盲流艺术家起,杨少斌就不再考虑风险和代价。如今功成名就之后,杨少斌还是不断从自身挣脱出来,探索有悖于潮流的艺术道路。也许短时间并不被看好,但杨少斌相信:“做艺术要给自己意外,才能让别人意外。”
  要过称得上“生活”的生活

  我来北京时28岁,等于离家出走,年轻胆大什么都不怕。现在回忆起来,最快乐的还是圆明园的那个时候。社会上对这帮称为艺术家的人看不透,反而宽容,艺术家自己也觉得自己应该如此“放浪形骸”。生活很穷,但不是苦。

我喜欢看凡高、高更的自传,“人的一生能够怎么过?什么才是称得上‘生活’的生活”,这些问题只有在圆明园这种小乌托邦里可以找到答案。

  90年代初,玩世现实主义风格从圆明园兴起,玩笑、泼皮、无聊、嬉戏,种种标签根植于集体主义的消解和英雄主义信仰的失落现实中。在圆明园类似集体主义的“小乌托邦”环境中,杨少斌也画带有嘲弄扭曲笑容的人物,尤其是嬉笑着扭打的警察混合了更强的政治意味,成为他早期作品最有代表性的风格。但杨少斌生性紧张不善言辞,对周遭现实敏感多思,尤其少年时代生活印记使得他对人内心深处的暴力本性和英雄主义不能释怀,难于真正的“泼”、“玩”起来。而艳丽的玩世现实主义风格在圆明园圈子里所向披靡之后,其根源的批判精神被现实的嘈杂干扰,很多作品逐渐沦为华丽虚浮的图像游戏和堆积。杨少斌“努力”地画了一段玩世之后,开始考虑如何创作跟自己内心真正相融合的风格。同时,现实形势的压力使圆明园的画家四散而去,杨少斌也迁到宋庄,开始走入新的风格。

  圆明园那段,大家作品都用艳的、俗的东西来改变过去的灰调子,风气使然。94年之后,我就开始考虑如何建立自己的东西,就开始画暴力一类的,要去摆脱原来的影响。画了4张1米见方的给老栗看,他说:挺残酷的。

  内心残酷比身体暴力更真实

  “噼里啪啦”飞溅的红色系列作品充分发挥杨少斌对于人体冲突和内心躁动的思考,技术对他来说已经不是问题,况且红色暴力系列作品本身视觉的冲击力很大,含义反而很简单。这时候,另一个关乎人性残酷的题材进入他的视野,2002年之后,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的相继爆发,国际形势的巨变让杨少斌看到暴力不仅体现为对于身体的攻击,也体现为对意识、个人、思想的垄断和剥夺。如果之前作品中的暴力是杨少斌青春期记忆的表象,那么通过国际政治危机这一线索,这一私人化的内心冲突上升到更具普遍性的对人类本质的直视,而恰恰这是每一个人都不能逃避的真实境遇。

  我喜欢往复杂里、往内心里走。在国际政治这类作品里,画面上看不到什么实质的威胁,但仍然能感觉到心理上的压迫。人物面貌含混不清,虚构情节与现实场景穿插,它是我编一个谎话,并没有真正存在过,但却随时可能发生并且威胁着我。比如《看不见的战线》,三个画面分别来自电影场景、一个二战期间被抢劫的莫斯科的美术馆照片,以及对卡拉奇去苏联秘密访问的虚构画面,几种历史形象集合成为一个似是而非的故事,最终指向人性残酷的话题。

  杨少斌,1963年生人,1983年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现生活工作在北京。主要展览包括1991年“当代艺术展”、1994年“8+8:当代俄国和中国前卫艺术展”,“94亚洲艺术”、1995年“5+5:来自俄国和中国的声音”、1999年“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2000年“杨少斌个展”、2001年“中国当代艺术展”等。杨少斌这样阐述他自己的作品:“艺术是积累生活经验的精神产品,我所表达的是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事件、故事,然后把这些记忆转换成具有专业化美感的东西。”

  在这个栏目开始之初我就想约杨少斌做采访,但不巧当时他人在德国做展览,所以只得搁置计划。7月初,他回到北京,我们通了电话。他的声音是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沙哑,有点苍老,我以为他应该个是有点“上了年纪”的人。但是见面时,我看到的是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光头,穿一件黄黑色的中式风格上衣、一条黑色的八分宽腿裤,脚踩一双沙滩鞋,一个把中国的传统与时尚很好结合在一起的人。

  摇滚工作室

  怕我们找不到路,杨少斌还特意出来接了我们。宋庄的次数来得多了,我很快认出他的工作室和岳敏君的工作室只有一墙之隔。他笑:当时我们几个画家一起在这里买地,谁的工作室在什么位置还是靠抓阄分配的呢。杨少斌的工作室占地面积800平米左右,院子里有很大的一片草坪,中间的一条甬道把草坪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只是绿茵茵的草,在草坪上放着一张户外用的双人白色摇椅,另一部分有几棵大小不一的树木,树旁是一个水泥砌成的池塘,池里漂浮着几张荷叶,还有几尾鱼在荷叶之间穿游。池塘的尽头摆放着杨少斌用玻璃钢制成的猩红色的人像雕塑,让我想起了他的“玩世”主义创作。沿着甬道径直走到头就是杨少斌的住所和工作室,房子是一座两层的小楼,外观是浅褐色的,不规则的凹凸面材透出一种质感,门和墙面的颜色相似,却不相同,门口放了两把时下很流行的藤条编的椅子。走进门,右边是被夹杂着笔直线条的玻璃屏风隔开的一个空间,里面摆放着一组鹅黄色的布艺沙发,配上宽大的落地窗,显得宽敞明亮。沙发的旁边是一道楼梯,拾梯而上应该是卧室了。顺着大门左手边的走道就可以到杨少斌的画室。一进门,一幅他正在创作中的画吸引了我的视线,那是他在飞机上拍的天空与云朵,云朵被巧妙地幻化成扭曲的人物头像和身体,悬于空中。再环视四周,房间约有300平米左右,房高八米,房顶上有六条隔断,在隔断与隔断之间有七排吊顶灯,吊灯还是几年前很朴素的那种。杨少斌打趣地说“这么高,换个灯泡都麻烦得很呢。”角落里有两个玻璃钢雕塑品,在它们中间立了几个画板,墙的一侧摆了一个沙发,一张茶桌,用来接待客人。

  最吸引我们的是另一张桌子上的一组音响和几十张唱碟。杨少斌很喜欢听摇滚,“大概是从1992年、1993年开始听,和绘画创作是同一时期。唱片有一些是从国外带回来的。听摇滚比较能刺激平时疲劳的神经和压抑的情绪,他们那种颠覆传统的精神,带给我一种力量。”

  暴力中的个人和世界

  杨少斌的创作大多是暴力题材,这和他的生活环境与经历分不开。“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文革’后期,经历过的事情还是很多的,受英雄主义的影响比较大,对英雄人物和组织比较感兴趣。”杨少斌说。1994年他开始创作“玩世”主义的作品,“当时玩世的说法,就是把崇高的东西变成很普通的东西。”那些很边缘很刺激的话题,代表了当时很多人的感受。他的画面大多使用单一的红色调,因为“觉得暴力是和血色有关系的,人则面目全非。”“但后来也尝试过黑白色,题材也伸展到国际关系方面。”杨少斌觉得一个单独的暴力现象没有那么多的能量可以诠释世界的问题,美国纽约的“9·11事件”是他创作的转折点,他开始关注伊拉克战争等世界问题,他说,个人的东西实在太小了,表达起来必然非常狭隘,他喜欢关心社会的那种大感觉、大接触、大表达、将自己融入其中。“我觉得我最幸运的事情就是每个时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奋点,找到自己喜欢的题材进行创作,这是非常开心的事情。”

  很少用嘴巴说艺术

  1991年杨少斌初到北京,与不少和他一样从体制内挣脱出来的人聚集在圆明园。“三个人租一个小院,条件很艰苦……当时不知道要怎么活下去,没有前途,看不到希望。”后来,随着体制外的展览、文化交流活动逐渐增多,又出现了一些商业画廊,他们终于生存下来并得以发挥自己压抑已久的激情。1995年,杨少斌搬进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工作室。而生存状态的更大好转发生在1999年,杨少斌买了现在这片地,并在一年后把家安在了这里。“这是中国最早的一个艺术群区,离城里近,有高速路,很方便。”他已经在这里住了四五年,喜欢这里淡定平稳的生活,不想再轻易迁徙到其他地方了。

  杨少斌说,他不会设计自己的工作室,没有那个才能,也觉得麻烦。“工作室像一个厂房一样,足够大,能作画就好,越简单越好。”这好像同他的人一样,光头,黑框眼镜,双指夹着烟,说话不温不火,安静平和。在这里,杨少斌摒弃了所有装饰里浮夸的东西,简约使它愈发显得干净利落。他真正地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所想,所思,所创作。

  杨少斌闲暇的时候喜欢和朋友喝喝酒,聊聊家常,还经常游泳锻炼身体,都是些很轻松的事情。“很少用嘴巴去说艺术,艺术是没有办法去进行真正意义上交流的,谁都不可能告诉谁怎么画,这完全是个人主义,全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事。”现在,他还做一些雕塑的新创作,和画画比相,它们的构思和灵感来源不同,但同样都贯穿着杨少斌自己的创作理念








~~~~~~

作者:月白风清艺术鉴赏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门孔》—— 大爱每自磨砺出, 生命初始的感动。喜欢原生态的美丽和坚韧,我... 海归主坛 2013-7-31 周三, 02:27
一个温婉美丽的女人,一个女人中的女人,又出嫁了![转] 海归酒吧 2008-11-27 周四, 20:55
神秘而美丽的非洲,我来了 (20)--东非大裂谷 海归茶馆 2007-9-30 周日, 22:52
[非原创贴图]女人最美丽的时刻,就是她抬起大腿的那一瞬间。 海归酒吧 2007-9-13 周四, 15:56
[闲聊] 美丽的畸恋,一个日本故事 海归风情 2007-3-30 周五, 16:25
神秘而美丽的非洲,我来了 (19) 海归茶馆 2006-12-15 周五, 22:51
神秘而美丽的非洲,我来了 (18) 海归茶馆 2006-12-04 周一, 22:00
神秘而美丽的非洲,我来了 (17) 海归茶馆 2006-11-22 周三, 19:23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月白风清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 艺术鉴赏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